資料提供: 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陳冬青

肺癌不但是本港癌症頭號殺手,更成為本港最常見癌症。很多人都知道吸煙是引致肺癌的主要原因,但原來不吸煙也會患肺癌。研究顯示吸煙者患肺癌的風險,是一般人的20倍; 同時有10%至15%肺癌患者從未吸煙,以年輕及正值工作黃金時期的女性較多。

為何不吸煙都避不開患肺癌?
  1. 最常見原因是二手煙,統計顯示長期吸入二手煙,患肺癌風險較沒吸入二手煙者高兩至三倍多。
  2. 經常吸入化學或放射性物質,如電子煙中的化學物質、煮食中的煤煙及焦油,或環境中的氡氣及石棉。氡氣是由存在於泥土或花崗岩的放射元素衰變後產生,可從牆壁與地板釋出;當空氣不流通便會積聚氡氣,長期吸入可增加患肺風險。
這些因素都可能引致基因突變。如本港患肺腺癌的非吸煙者中,逾60%人出現EGFR驅動性基因突變,多是年輕女性。

多年來肺癌是本港頭號癌症殺手,因肺癌很難發現;大部分病人確診肺癌時,已是第三或第四期。肺部體積大,若腫瘤生長在氣管附近,或會引致咳血而令人及早求醫。但很多時腫瘤生長在肺部隱閉地方,未必會引發病徵,容易令人忽略。暫時沒有研究顯示肺癌篩查有助減少病發率,外國的篩查則主要針對吸煙或曾吸煙的高風險人士。很多人能確診早期肺癌,是因為定期進行身體檢查,或「唔覺意」發現。

雖然如此,但過去10多年間肺癌治療方法大躍進。猶記得以前治療肺癌藥物種類很少,大部分晚期肺癌或癌細胞已擴散的病人,存活率可能只有一年。10多年前發現肺癌可由驅動性基因突變引致,如先發現EGFR、後來又發現ALK或ROS-1及後還有其他罕有的基因突變,並開發出口服標靶藥物作針對性治療,大大提高存活率。

肺癌容易轉移到腦部,以往治療腦轉移只能用電療。但全腦電療一生只可接受一次,而大部分化療藥分子大,會被像筲箕一樣的血腦屏障阻隔,不能直達腦部,無法殺死腦內癌細胞,治療十分困難。幸好標靶藥出現,藥物分子細小,能通過腦膜屏障直達腦部,殺死癌細胞。

標靶藥副作用相對較少,如第一代針對EGFR基因突變的標靶藥,容易令病人滿面暗瘡和出現腹瀉現象;但現時第三代標靶藥的副作用大降,大大減少了皮疹、皮膚乾燥等副作用。

醫生會為病人抽組織化驗,確定是否出現基因突變。如沒有EGFR基因突變,會再檢查是否ALK或ROS-1基因突變。甚至可考慮新技術—— 次世代基因定序(NGS),按照結果選擇合適的標靶藥治療。若並非基因突變,需化驗PD-L1蛋白表現量,考慮是否適合免疫治療。

病人腫瘤的癌細胞PD-L1表現量超過50%,可用免疫療法作第一線治療。PD-L1低過50%,需以免疫療法配合化療。免疫療法是令病人的免疫系統認出及殺死癌細胞,但同時可產生免疫系統反應,引發炎症,病人可能會出現皮疹、甲狀腺過高或過低,甚至非感染性肺炎、腎和肝炎等副作用。

聽起來肺癌很可怕,一旦不幸確診,病人難免會擔心還有多少年壽命,或能否負擔醫藥費。隨著多年來肺癌的研究及治療不斷進步, 由發現基因突變可致癌,研發了標靶藥及免疫治療,由初期藥費高昂,到政府提供資助令這些藥物普及。治療方案選擇多,可以與醫生討論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。

最重要是病人「唔好亂」,與醫生商討接受合適檢查及治療,保持心情開朗。現在醫學發達,接受癌症治療的病人透過藥物幫助,都能保持不錯的生活質素。當然家人支持十分重要,為病人帶來正能量,克服困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