資料提供: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少康

您可曾想過 20 年前的晚期肺癌患者,其治療與預後與現時有何不同?2001年,一項被視為肺癌治療里程碑的 ECOG1594 研究,比較四種化療方案在 1100 多名晚期肺癌患者的反應,發現他們的存活期中位數僅 7.9個月,反應率(Response rate,即腫瘤縮小超過 30%)不足兩成,只有 11% 病人能存活兩年。由此可見,廿年前一旦確診第四期肺癌,基本上與絕望和沮喪劃上等號。

20年過去,我們有幸見證肺癌治療和診斷技術的快速發展。肺癌不再只是簡單的單一疾病,而是包含了不同基因變異引伸出來的不同分子亞型(molecular subtypes)或基因型(genotypes)。肺癌治療亦不再只局限化療,標靶治療的出現令藥物能夠針對地對付各種肺癌分子亞型,除了有助提升腫瘤對治療的反應率、延長患者存活期,其毒性也比化療低。而且大部分標靶藥物都是口服藥,與需要靜脈注射的傳統化療相比,病人用藥時更為方便。

針對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」(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,簡稱 EGFR)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劑 (TKI),是第一種用於肺癌的標靶治療,其發展徹底改變了肺癌的疾病治理模式。起初有研究指 EGFR-TKI 在女性、較年輕、未曾吸煙、腺癌和東南亞種族患者中更為有效,但其臨床參數並不具體。後來一項具標誌性意義的 IPASS 研究,揭示攜帶 EGFR 基因突變的腫瘤有助預測標靶治療的反應。自此醫生們都盡一切努力,希望查找出每位肺癌病人所屬的基因型,從而處方相應治療。繼 EGFR,醫學界陸續辨識更多「驅動基因突變」(oncogenic drivers),包括 ALK、ROS1、BRAF、MET、RET等。雖然診斷程序因而越趨複雜和耗時,但更重要的是,治療效果正不斷改善。

以EGFR 為例,它是一種在細胞表面的受體,當「表皮生長因子」與受體結合,會觸發細胞生長。然而,當出現基因突變,EGFR 便會變得異常活躍,從而啟動一連串訊息傳遞,導致癌細胞不受控地生長。EGFR-TKI 標靶藥物就是透過阻截受體和訊息傳遞,令癌細胞死亡,控制腫瘤的生長速度。與傳統化療只有兩至三成反應率相比,腫瘤對 EGFR-TKI 標靶藥物的反應率達七成,近九成腫瘤得以受控。最新第三代 EGFR-TKI,研究顯示病人的「無惡化存活期」(即病情穩定和受控的時間)中位數為 19 個月,整體存活期中位數一般超過三年。

「間變性淋巴瘤激酶」(ALK)是第二個可透過針對性口服標靶藥控制的基因突變。自 2007 年首被醫學界發現以來,用於對付 ALK 的治療不斷推陳出新。簡單而言,第二和第三代 ALK 抑製劑可有效控制腫瘤 30 個月以上,病人的整體存活期中位數一般都能超過 5 年。

有趣的是,某些基因變異在不同種族有不同「優勢」,例如 EGFR 基因突變在東亞地區族群較常見,患病率可達四至五成,白人只有約一成。相反,KRAS 突變則在白人中較常見。

肺癌治療的發展不僅限於標靶治療,近年免疫治療亦成為對付肺癌的重要「武器」,其原理是透過激活患者的自身免疫系統去對抗癌症,而肺癌中最常用到的免疫治療為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」 (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,簡稱 ICIs)。由於癌細胞的表面蛋白 PD-L1 會與 T 淋巴細胞上的PD-1 結合,抑制 T 淋巴細胞的免疫反應,ICIs 便是透過阻截 PD-1/PD-L1 的結合,導致癌細胞和T 淋巴細胞之間無法「溝通」,讓 T 淋巴細胞恢復識別及清除癌細胞的功能,控制腫瘤生長。免 疫治療的成效一般取決於 PD-L1 的多寡:腫瘤細胞上的 PD-L1 越多,成效越好。ICIs 最初只應用於治療第四期肺癌,但現時已延伸至更早期的肺癌,例如第三期肺癌患者可在放化療後,以免疫治療作為維持治療(maintenance therapy),或者二、三期肺癌手術後的輔助治療(Adjuvant therapy)。

總括而言,肺癌治療在過去 20 年取得極大進步,各種新療法讓患者能夠享受更長的存活期,生活質素亦有所改善。隨着醫學界發現更多新「靶點」,加上積極研究除了 PD-L1 以外的新一代免疫治療,預期不久將來,更有效的療法將陸續誕生,昔日肺癌與絕望掛鉤的日子已不復再。肺癌治療和診斷將迎來更大躍進,敬請期待!